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7篇
  免费   1152篇
  国内免费   1439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1598篇
地球物理   867篇
地质学   2366篇
海洋学   17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29篇
自然地理   104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284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ropical cyclone tracks is performed, with which the tracks of 131 tropical storms (TSs) in 1972-2011 are separated into three types that move west-, north- and northwestward, denoted as Types A, B and C, respectively. Type A (21 TSs and 16% of total) has the origin in the southwestern Bay of Bengal, with the TS in a unimodal distribution as its seasonal feature, occurring mainly in autumn; 18 of the 21 TSs (taking up 90%) land mostly on the western Bay coast (west of 85°E); 5% of Type-A TSs attains the wind speed of >42.7 to 48.9 m/s. Type A has little or no effect on Tibet. Type B (74 TSs, 56.6% of the total) has its preferable origin in the central Bay of Bengal, with the TS in a bimodal distribution as its seasonal pattern. This type denotes the travel in the north in spring, with the landfall of 67 of the 74 TSs (accounting for 91%) mainly on the middle coast of the Bay (85° to 95°E), and 19% of the TSs reaching the wind velocity of >42.7 to 48.9 m/s, which exert great effect on Tibet and it is this TS track that gives strong precipitation on its way through this region. Type C (36 TSs, 27.5% of the total) has its main origi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y, and these TSs are formed largely in autumn, moving in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and 23 of the 36 TSs (64%) land mostly on the western Bay coast, lasting for a longer time, with almost no impact upon Tibet.  相似文献   
82.
冬季西太平洋暖池与华南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10年全国台站冬季降水观测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与我国华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与我国华南冬季降水的年际关系在1972年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折,20世纪70年代前两者弱的负相关未通过信度检验,而70年代后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5~-0.6。回归分析显示,70年代前,暖池对产生华南冬季降水的水汽条件以及动力条件等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其与华南冬季降水的关系不明显。70年代后,暖池偏暖时,在菲律宾海区域激发出一个显著的气旋性环流,该环流西北侧的偏北风不利于南海地区水汽向我国华南地区输送,华南地区水汽辐散增强,而且南支槽地区对流减弱,南支扰动不活跃且扰动不能向下游地区传播,华南地区扰动活动减弱,此外暖池偏暖使北半球经向环流显著增强,且下沉支位于我国华南地区,加强了华南地区的下沉运动,因而华南地区冬季降水显著偏少;暖池偏冷时,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83.
一次江淮强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及其收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的WRF模式模拟结果,采用基于格点的湿有效能量计算方案,对一次江淮梅雨期强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探讨了能量方程转换项、平流项和垂直输送项对强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输送和积聚作用。结果表明,强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时空特征与强暴雨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低层800 h Pa湿有效能量40×104J·h Pa-1·m-2的等值线范围和该等值线伸展至500 h Pa附近可作为判断强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暴雨发生前2~3 h的能量快速积聚及其对暴雨区移向的引导,对强暴雨预报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湿有效能量的水平和垂直输送及转换确保了能量的积聚和对流层中层能量的增加,为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相似文献   
84.
Progress over the past decade in understanding moisture-driven dynamics and torrential rain storms in China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First, advances in incorporating moisture effects more realistically into theory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parameter, generalized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GMPV) and an improved moist ageostrophic Q vector(Qum). Advances in vorticity dynamics are also described, including the adoption of a "parcel dynamic"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rtical vorticity of an air parcel; a novel theory of 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 proposed because vorticity develops easily near steep isentropic surfa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ctive vorticity vector(CVV)as an effective new tool. 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both frontal dynamics and wave dynamics is also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geostrophic adjustment of initial unbalanced flow and the dual role of boundary layer friction in frontogenesis,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opography and fronts, which indicate that topographic perturbations alter both frontogenesis and frontal structure. For atmospheric vortices, mixed wave/vortex dynamics has been extended to explain the propagation of spiral rainban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al instability in tropical cyclones. Finally, we review wave and basic flow interaction in torrential rainfall, for which it was necessary to extend existing theory from large-scale flows to mesoscale fields, enriching our knowledge of mesoscale atmospheric dynamics.  相似文献   
85.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敏  戴建华  袁招洪  陶岚 《气象学报》2015,73(2):247-262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的一次以后向传播为主要特征、伴有强降水和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对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后向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由于上海连续多日处在副热带高压(副高)西北侧边缘,具备了充足的水汽和较强的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在上海北部触发了初始对流,其出流与地面风场的辐合在西南侧不断触发出新的对流单体,出现了与引导气流相反、指向西南方向的雷暴传播矢量,当单体的新生传播速率大于引导流速率时,雷暴整体产生了与引导气流相反的后向移动。针对该后向传播机制的研究表明:对流单体强下沉运动形成的阵风锋在其西南方向与环境西南风辐合,并与该处原有的地面辐合线碰撞造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触发新的单体生成,新单体发展成熟后产生强降水和强下沉运动,加强和维持了其西南侧的阵风锋,使得阵风锋向西南方向推进并继续触发新单体生成;风场反演的垂直运动分布和演变也显示了多个对流单体从东北向西南依次表现出消散、成熟和新生阶段的特征。因此,本次过程中形成了"雷暴单体新生发展—成熟后缓慢东北向移动—产生强降水、下沉运动和大风在其西南侧触发新单体"的循环;向西南方向推进的地面阵风锋与原有的地面辐合线共同形成了雷暴西南侧局地锋生区,与新生对流区的位置一致,是该次过程后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6.
加权平均温度(Tm)是将天顶湿延迟转换为大气可降水量的关键参数,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水汽高度分布复杂的特点,本文利用2010—2014年GGOS Atmosphere Tm格网数据和地表高程数据建立Tm垂直递减率函数,进而建立一种顾及Tm垂直递减率变化的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新模型(QTm模型)。此外,利用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和GGOS Atmosphere Tm格网数据评估模型精度和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与GGOS Atmosphere Tm相比,QTm模型的年均Bias和RMSE分别为0.29和2.49 K,相对于GPT2w-1和GPT2w-5模型,RMSE分别提升了38.97%、67.06%;与探空数据相比,QTm模型的年均Bias和RMSE分别为0.16和2.90 K,相对于GPT2w-1和GPT2w-5模型分别提升了31.12%、39.46%。新模型的构建为青藏高原地区提供了可靠的Tm值,进而提供实时、高精度GNSS水汽信息。  相似文献   
87.
建设黄河“智能大脑”服务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黄河流域水文、地理景观和地貌特征,下游河道变迁和河口变迁历史及生态治理,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等基本背景,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具有的优势。然后重点论述黄河“智能大脑”如何服务流域保护和发展,提出黄河“智能大脑”三要素,即感知系统(天地一体智能感知网)、存储管理系统(资源池)和操作系统(时空大数据平台);论述了流域一体化时空大数据中心的构成及其基本功能,时空大数据平台及其目标要求,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网格集成与弹性云的混合式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体制和构建技术,提出采用“共用时空大数据平台+”应用概念模型及其具体应用模式。最后讨论了时空大数据平台服务黄河流域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强流域上中下游7大城市群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基于流域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服务保护和发展的综合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支撑流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增强流域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  相似文献   
88.
针对GRACE Level2卫星时变重力数据后处理方法如何评价的问题,该文以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获得的青藏高原地区地面重力变化图像为参考,基于平均结构相似性等图像相似度指标,研究了与该区域地面重力观测同期、不同后处理方法得到的GRACE卫星重力变化图像的可靠性。结果显示,GRACE卫星重力和地面重力观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滑动窗口去相关滤波和高斯400 km滤波的组合方法可以获得最优的处理效果。本文的方法和结论对GRACE及GRACE Follow-On卫星重力数据应用中后处理方法和参数的选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9.
马利群  李理  刘俊杰  孙九林  秦奋 《测绘科学》2021,46(3):80-86,95
针对GLAS地学激光测高系统是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Sat)的唯一监测工具,能够记录地表光斑内的地物信息,是否能应用于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分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粒子群和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方法对GLAS波形数据进行高斯分解,获取高斯波个数、波形总能量、波形信号起始和信号结束位置4个波形参数;基于波形自动分类方法对黄土高原水体、森林、城市用地、其他地类(裸地、低矮植被等)进行分类。通过基于覆盖相同研究区域的30 m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验证分类的准确性。结果表明,GLAS大光斑波形数据对黄土高原的4种地类能够很好地进行区分,总分类精度高达87.68%,Kappa系数为65.79%。研究表明,GLAS波形数据可以作为获取土地覆盖信息的有效数据源,为研究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变化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0.
郇伟静  袁万明  李娜 《现代地质》2011,25(2):261-270
甘孜-理塘金矿带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造山带与义敦岛弧造山带的交界部位.通过对嘎拉、错阿、雄龙西、阿加隆洼和曲开隆洼等5个金矿区矿石样品中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电子探针分析,试图探讨区内金矿形成温度、深度和成生环境,并结合矿石锆石裂变径迹定年探讨成矿时代.研究区黄铁矿为S亏损型,普遍含Co和Ni,含量分别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